手性物質與振動圓二色(VCD)
分子與其鏡像不能重合的性質稱為分子手性。自然界的分子往往以兩種對映異構體中的一種存在,如天然的L-型氨基酸和D-型糖,這些現象的產生如今仍然是難解之謎。由于人體中的藥物靶點(如各種受體、酶、蛋白質等)由L-型氨基酸組成,本身具有手性,手性藥物分子與其發生作用從而產生藥理學效應時必然具有對應選擇性,對映異構體因而在人體內往往產生不同甚至相反的藥理活性,如沙利度胺(Thalidomide)和布洛芬(ibuprofen)等。因此,手性分子絕對構型的確定必然成為一個極其重要并長期存在的課題。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目前確定手性分子絕對構型的方法可以歸納為四類:a.有機合成;b.基于手性試劑化學反應和NMR的mosher法;c.X射線單晶衍射;d.光譜學方法。
在光譜學方法中,比較有名和應用廣泛的手性分子光譜學性質為旋光(OR)和圓二色(CD)。20世紀70年代,Holzwart,Nafie和Stephens等先后成功測定了紅外光區頻率下的圓二色譜,即振動圓二色譜(VCD)。此后,隨著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等新技術的發展,VCD的測量范圍逐漸擴大,測量精度不斷提高,信噪比不斷降低,1997年,由BioTools的Nafie等人開發的第一臺VCD光譜儀ChiralIR上市。
光的性質和VCD的產生
光是一種電磁波,是由與傳播方向垂直的電場和磁場交替轉換的振動形成的。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為橫波。橫波有一個特性,就是它的振動是有極性的,在與傳播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它可以向任一方向振動。如果把這種光通過一個Nicol棱鏡(起偏器),由于它只允許振動方向與其晶軸平行的光線通過,其它光被阻擋,一束光線都在一個平面內振動,稱為平面偏振光。
平面偏振光通過手性物質時,能使其偏振面發生旋轉,這種現象稱之為旋光。產生旋光的原因是,組成平面偏振光的左旋光和右旋光在手性物質中傳播時,他們的折射率不同,這種性質叫做手性化合物的雙折射性,由此造成兩個方向的圓偏振光在手性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從而導致偏振面的旋轉。用儀器記錄通過手性化合物溶液的平面偏振光的振動面偏轉角度,即為旋光度。旋光度隨波長的變化而變化就可獲得旋光光譜(ORD)。
組成平面偏振光的左旋圓偏振光和右旋圓偏振光在通過手性介質時,不但產生因折射率、傳播速度不同而導致的旋光現象,而且還產生因吸收系數不同而導致的圓二色性。用儀器可以記錄通過手性化合物溶液的左旋圓偏振光和右旋圓偏振光的吸收系數之差,其隨波長變化即可獲得圓二色譜(CD)。與此對應,當平面偏振光的波長范圍在紅外區時,由于其吸收光譜是分子的振動轉動能級躍遷引起的,稱為振動圓二色譜(VCD),VCD譜即為紅外光中的左旋圓偏振光和右旋圓偏振光的吸收系數之差隨波長變化所給出的圖譜。
長期以來,圓二色譜由于其干擾少,容易測定而被廣泛應用,而振動圓二色譜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和量子化學計算的雙重推動下,最近幾年才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與圓二色相比,振動圓二色的最大優勢就是不需要分子中含有生色團,幾乎所有手性分子都在紅外區有吸收,都會產生振動圓二色譜圖。